◆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,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,而他们的转型脚步,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。
正解局出品 南通“包工头”做到中国第一,有什么秘诀? 1. 一个地级市,建筑业全国第一 (南通濠河夜景) “海外军团”不可小觑。截至2017年5月,南通有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8家,其中,9家企业具有援外项目实施资格。南通三建、南通建工和南通六建蝉联ENR(美国《工程新闻记录》)发布的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。 吸金能力超强。在今年1月,南通市代市长公布的数据显示,南通市建筑业的总产值,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。而根据《南通市建筑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的目标,到2020年,整个南通的建筑业总产值要突破9000亿元,还要拥有2个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县(市),3个超1000亿元的县(市)。 2. 从建中山陵的小木匠,到产值超8000亿的“南通铁军” 这一举动,对陶桂林和他的建筑企业声名鹊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陶馥记营造厂开办6年后,他就承建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这样的大工程。 民国21年,陶桂林击败漫天要价的外国企业,中标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厦——上海国际饭店。施工中,指导安装钢框架的外国专家迟迟没到,眼看工期就要延误,陶桂林亲自上阵指挥。等外国专家到上海时,这栋24层的大楼已经盖了11层,而且质量完全合格。陶馥记营造厂一战成名,由此成为当时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最有名的建筑企业。 陶桂林不仅大招技术人才,还自己培养建筑人才。早在民国20年,陶桂林在家乡南通吕四镇(今启东市)投资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建筑职业学校,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建筑行业人才。 (以南通建筑工人为原型的电视剧《春天里》,2017年在央视播出) 南通铁军的名号叫响后,南通的建筑业驶入快车道,迅速向上海、南京、北京这些大城市进发。 1992年,浦东大开发。作为上海的“北大门”,南通占据地利优势。再加上历来在上海积累的好口碑,南通的建筑企业抓住机遇,成为上海大建设中的最大受益者。 (浦东大开发时期,南通建筑企业修建的南浦大桥) 3. 100座鲁班奖“小金人”,和收入20万的建筑工人 (南通建筑企业的首个海外鲁班奖阿联酋迪拜双子塔) 南通建筑名气闯了出去,财富也跟着被请了回来。凭着建筑业的强势,南通这个地级市,2018年的GDP高达8400多亿元,比西安、济南这些省会城市还要高。 富裕的不仅是地方,也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。南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321元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9元。这个水平,和武汉的水平相当。 南通的建筑工人,一年赚个7、8万的工资并不稀罕,甚至是普遍现象。在海外建筑市场上的南通人赚得更多。“踏实干,一年20万。”去年,仅在以色列的5000名南通建筑工人,一年就挣回人民币10亿元,人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。 4. “铁军”更聪明,南通工匠要撬开发达国家市场 (南通建筑企业在以色列的工程) 无论是在洋行林立的上海滩,还是新中国初建时的大建设,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特区建设、浦东大开发,还是如今的“一带一路”,南通建筑企业是建设者,也是受益者。 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,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,而他们的转型脚步,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。